-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狄奥哲尼士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他用木桶代替房屋,经常呆在木桶中。亚历山大征服希腊后,特别想见狄奥哲尼士,曾多次派人去请他。孤傲的狄奥哲尼士对此毫不理会,最终,亚历山大只好亲自去见他。当时狄奥哲尼士正在木桶中晒太阳,亚历山大说:“我是亚历山大,你有什么要求,我一定满足你。”哲学家回答说:“唯一的要求是,请你走开一点,不要遮住我的阳光。”在归途中,亚历山大深有感触地对身边的人说:“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我宁愿是狄奥哲尼士。”
根据你读后的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得抄袭或套作。 -
答案
人,不可无傲骨
孤芳自赏的花,就一定是目空一切、狂妄自大的吗?冰心先生对此深以为然。我却觉得,花,应该有一种孤芳自赏的品格,笑傲于江湖,凭灼灼芳华将春风醉倒;人,也应该有一份傲然不群的精神,屹立于天地,倚铮铮傲骨把栏杆拍遍。人,不可无傲骨。
诚如著名演员陈道明所说,孤芳自赏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格,一种对自己负责的人生态度。懂得孤芳自赏的人,会常怀一份自信与洒脱,傲然立于天地之间,不被庸人的指责所左右,坚守一份心如灵山的清高。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这才是人生应有的积极态度。
当今世界,有多少人在为名汲汲,为贫戚戚?又有多少人为了利益蝇营狗苟,甘愿放弃尊严、忍辱装欢?孤芳自赏,桀傲不驯,我们是否已与这样的境界渐行渐远?一味的妥协,一味的顺从,一味的安分守己,我们还记得涉世之初的那份血气方刚、那些做人基本的原则吗?若问世上最难写之字为何,那便是一撇一捺一个“人”字啊!站直了,撑起一片天,名留青史;站歪了,践踏一方土,遗臭万年。那满腹才华、却为求苟安,沦为汪伪政府走狗文人而遭后人唾弃的周作人不就是最好的例证吗?
漫漫人生,遗憾有时,畅达有时;悠悠岁月,忧愁有时,欢欣有时。既然月满盈亏,本自天然;离合悲欢,亦非人定,何必呵壁问天,叹主弃不才、运不顾我?但求无愧于己,不屈于命。纵然官场黑暗、举世皆浊又如何?且看彭泽令挂印而去,种豆篱菊,豪饮以终余生;且看严子陵拒不出仕,钓鱼江畔,尽享逍遥流年;且看林和靖足不及城,梅妻鹤子,甘心晦迹林壑;且看李太白醉倒天子脚下,竟使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且看刘梦得两游玄都道观,笑语前度刘郎,今又重来……他们,是豪情万丈、傲骨铮铮的真男儿,即使有“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的黑暗,他们依然坚守着一份清高,一份骨气,不因风雨而动,不以贫贱而移,遗世而独立,立地而顶天。来时,他们为天地间带来浩然正气;去时,也要留给后人一个打不垮的傲然背影。
如今,身处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如何做到不迷失自我显得尤为重要。这时,就需要我们拥有一份傲然。现在,“傲”不是意味着如竹林七贤那般真正放浪形骸地生活,也并不是说面对不平之事便拔刀相助、无所谓国家法度甚至打砸抢烧、以泄私愤。我们要明智地学会去“傲”,学会去孤芳自赏。首先要能明辨是非,然后才能更好地倾听你内心的声音,坚持梦想,坚守希望,让世界为你的个性张扬而由衷喝彩!一如享誉全球的阿黛尔在被问及自己身材时的那份淡然:“我很胖,但我吸引的是耳朵而不是眼球。”她以美丽高亢的嗓音征服了全世界,更以那份个性与傲然震撼了世界。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命短暂,我只愿携一身傲骨在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间穿行,无愧于心,无愧于天地,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各类型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审题立意的方法,熟练掌握并使用“主旨领悟法”“关键把握法”“由果溯因法”“舍次求主法”“寓意揭示法”“细节切入法”“多向发散法”等审题立意、提炼观点的技巧。本题可采用“主旨领悟法”来审题立意,从材料来看,狄奥哲尼士面对亚历山大孤傲自恃,不向权贵低头,一身傲骨,而且受到了亚历山大的尊敬,据此,可以得到作文的立意。
参考立意:
1、人贵有傲骨,做自己精神王国的王者,不向权贵低头;
2、做一个有思想、有独立人格的人,视尊荣如敝屣,视富贵如浮云;等等。
素材:
(一)不食周粟:
伯夷、叔齐都是殷代孤竹国国君之子。国君死后,兄弟二人互相推让,谁也不肯继承王位,最后双双弃国而逃。后来姜子牙告诉他们商亡周立,伯夷、叔齐当时掩面大哭,遂进入首阳山隐居,决心不食周粟,以野菜为粮。后有一妇人对他们说:“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兄弟二人听后什么也不吃,后来活活饿死在首阳山。
(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三)苏武牧羊
在中国有一个流传广泛的故事,就是苏武牧羊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苏武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不畏强权,仍然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苏武是公元前一世纪中国汉朝人。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朝皇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单于知道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但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
在贝加尔湖,苏武牧羊达十九年之久。十几年来,当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逝了,就是在苏武的国家,老皇帝也死了,老皇帝的儿子继任皇位。这时候,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朝皇帝立即派使臣把苏武接回自己的国家。
苏武在汉朝京城受到热烈欢迎,从政府官员到平民百姓,都向这位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表达敬意。两千多年过去了,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要素。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