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我快乐成长

小编: 刘晓良

我的童年是在外婆家度过的。外婆家在苏中一个贫困落后的水乡,那时生活困苦,读书不是件容易的事。上小学时,我的课外读物主要是连环画,偶尔借到一本,要兴奋好几天。

深秋的一天,农闲时节,外婆带我到镇上赶集,路过新华书店,看到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书,我趴在柜台上左看右瞧(那时书店是不开架的),问这问那,但最便宜的书也要6分钱一本,我缠着外婆给我买一本,外婆犹豫半天才给了我一角钱,我花8分钱买了一本小人书。在回家的路上,我兴奋得小脸通红,边走边看,一时没留神脚下,摔了一大跤,正好摔在一块青石板上,将右边大门牙摔掉一个角,外婆看到我满嘴是血,慌忙带我到河边洗脸,手忙脚乱时,新买的书掉到河里,我忙伸手去抓,脚下一滑,“扑通”一声掉进了河里……当天夜里我感冒发烧了,体温39。2℃,但我不后悔,我的那本小人书仍在枕头旁边。上中学时,父母将我接到镇上,每天晚上吃过饭后,怱怱忙忙写完当天的作业,我便直奔电影院对面的一户人家,他们家出租连环画,1分钱可以看2本,《三国》、《水浒》等系列丛书一口气看下去,十分过瘾。

还有一些外国的,如《巴黎圣母院》、《基度山伯爵》、《鲁宾逊漂流记》、《人性的证明》等等,这些小人书情节生动,引人入胜,我每次都看得如痴如醉,直至关门打烊,才意犹未尽地把书放回书架上。那时生活上虽然比较贫困,但在精神上我却感觉十分富有,我深深体会到阅读给我带来的快乐。上高中后,我已不满足阅读小人书。在学到世界历史、世界地理课本知识后,我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托人在镇上工人文化宫办了借书证,借阅了一大批古今中外各类书籍,渐渐地,我感到知识不断丰富,视野也逐步开阔起来。从“莱克星顿枪声”、“多诺雷斯呼声”、“萨拉热窝事件”、“巴巴罗萨计划”等历史事件中,我对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些恩恩怨怨、是是非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英法百年战争”让我明白了这两个欧洲强国老是磕磕绊绊的根源;三次“十字军东征”让我知道了基督文明与伊斯兰文明死结所在;此外,谜一样的复活节岛、浪漫神奇的玛雅文明、柏拉图的亚特兰提斯故事、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让我好奇、让我痴迷、让我忘记时间和空间。

一次次在书海游弋,成为我课余最开心的事情,我为此乐此不疲。慢慢地,我发现语文老师越来越喜欢我,对我也客气多了,因为他发现我的作文写得很有特点,经常在上课时夸我,但我还是对他敬而远之,因为我有一次对着教室前面的讲台练飞刀,被他发现,不但罚了我15元钱,还将我父亲从百忙之中请到他的办公室……以致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父子关系、师生关系严重倒退,降至冰点。高三时,学校举行黑板报比赛,语文老师让我出黑板报参加比赛,我觉得这是我大显身手的好机会,从刊头选择、内容构思再到版书,忙了一个上午,弄了一脸一身的粉笔灰,虽然又渴又累,但从路过的老师和同学欣赏的目光中,我倍受鼓舞。一周后,比赛结果出来,高年级12个班,我们班获第2名,当校长喊我上台领奖时,我像一只骄傲的大公鸡,自豪写满脸上。我用学校奖励我的钱,给外婆买了一双软底球鞋(外婆脚底老茧厚,走路疼),外婆欢喜得直抹眼泪,并忙着给我做了一锅韭菜饼。后来,我离开家乡上大学、参加工作、结婚生子,劳神分心的事越来越多,但我爱读书的习惯一直没丢。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在我的潜移默化下,妻子和儿子也很爱读书,经常一家人在晚饭后,人手一本书,安静地阅读,气氛祥和而温馨。我经常在双休日带儿子逛书店。现在书店都是开架,不管你买不买书,书可以随便看,我和儿子各取所需,经常在书店一坐就是半天,碰到爱不释手的书,买下来带回家慢慢看。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儿子由于爱读书,写的作文也很好,也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有些事就是那么难以理解,记不清是谁说过这样一句话:“现在的马路越来越宽,可不堵的马路却越来越少。”

同样,现在的书店和书籍也越来越多,可爱看书的人却越来越少。近年一项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国民对自己读书评价不高。有58。1%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只有1%和6。5%的人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或比较多。许多人不爱看书的理由或借口是:没兴趣、没能力、没习惯、没时间。那么业余时间都在忙些什么呢?我曾经问过一些人,业余时间在干什么,他们回答基本上是大同小异:忙挣钱、陪朋友喝酒吃饭、打牌、上网聊天玩游戏。这种现象令人深思和忧虑。其实,我们的祖先是非常崇尚读书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古人对读书境界的生动写照。我们今天读书的条件要比古人好若干倍,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读书。读书是一种文化,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时尚。一个热爱读书的民族,才是一个有修养的民族,才是一个会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民族,才会成为一个值得敬重的民族。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迫切要求我们好好读书学习,汲取掌握人类的全部知识来武装我们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