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地方看不同的书,惬意!

小编: 龚华军

最近看的书有几本,似乎不同的时间看的书是不一样的。我也是觉得,自己是变化很大。以前总是看完一本再看另一本,但是这种习惯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了变化,总是在不同的地方看不同的书,呵呵,这是为什么,我也在找原因。

在我的床头上放着这样的一本书《有一种毒药叫“成功”》这是南师大毕业,如今是江苏省作协的一级作家赵翼如的作品。这是上次市里小班会议总结时,汪笑梅主任向我们推荐的一本书。汪主任认为这本书对如今小班的教育很有帮助,文中的很多现象是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昨天看到这样一句话:如今的中国教育幼儿园学小学的知识,小学学初中的知识,初中学高中的知识,高中学大学的知识,大学呢?大学学的是幼儿园的知识。中国的教育在如今更多的是关注传授,学生的很多爱好,兴趣,都被扼杀了,都被所谓的基础知识占据了,中国的孩子没有童年。孩子一上学就被那个叫做“分数”的怪兽追赶着,做妈妈的必须重新学会看表,重新切分时间,重新关注孩子的创痛。

成功,就像那枚小小的“魔戒”,让妈妈们毒品上瘾一般痴迷。很多的母亲将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完全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孩子身上承载着太多的无奈。这样的文字充斥在文中,有些观点不很认同,但是很让我反思。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身边的的孩子多数是独身子女,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我们该怎么教育呢?我们眼中是否只有成绩好孩子,其他的孩子都被边缘化了呢?我们对自己的孩子又应该如何教育呢?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个家长,我们都要深思自己的角色定位。我想这也就是这本书总捧在我手上的原因吧。

前段时间接触了一本书《研究性教学论》这是一本工具书,很像自己当年考教育管理时看的书籍,非常专业,但是正因为专业,我从中学习到很多东西。很多教学中困惑似乎在这里都有答案,这本书对20世纪以来的教育专家都有理论上的思考、比较和鉴别,对如今的教育也有自己独到的认识。作者张华是一位博士,出过很多的书籍,是当今课程标准参与的制定者,思想超前让我收益。,“人不仅需要在知识学习上走得快,更需要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远。”“创造条件让人在知识的探究中产生自己的思想、体验和理解。”

这种书,我的感觉是不得不读,读完还要深思熟虑。

前段时间忙着小班规程的研制项目,对小班理论书籍也是快速吸收,特别是对我们学校的指导吴永军教授的文稿更是爱不释手,逐字逐句的研究,收获颇丰。

以上两本书通常都是放置在我的课桌上,都要花上一些时间认认真真的读上一段。

闲来最喜欢看的还是那本张小砚的《走吧,张小砚》。喜欢这本书,喜欢书中张小砚的豪气,女孩子只身走西藏,沿途和藏族人交朋友,钱用完了,和藏人赌台球,喝酒闹事,和很多人成为好朋友。经历了很多的磨难,经历了很多的美丽的风景,一路踏歌而行。想走就走,自由自在。

现代都市人都向往这种豪气吧。这本书放在我的床头,每天睡觉前都看上一段,有时贪多往往会不知不觉超过了睡觉的时间。

我一直不喜欢强求别人看同一本书,那天很开心的是这个观点俞泰鸿局长在会上也是这样说的。那天开会时市里的某位领导好像也是这样认可的,大家彼此观点认同自然内心很愉快。我们每个人的认识是不同的,对待社会的看法也不尽相同,阅历不同,认识不同,为什么都要看一本书呢?但是好书是可以分享的。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吃了,就没有了;你有一本书,我有一本书,交换了就是头脑中拥有了两本书。看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书犹药也,多读可以治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