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

小编: 普普普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家家之训”形成了“家家之风”。家风琳琳琅琅,在我们家,便是:耕读为本,勤俭持家,这八个字。

有人讲,现在谈家风,并没有多大意义。有人讲,家风向来是大户人家事,与一般百姓关系不大。有人讲,现在家族意识不断消减,此时谈家风不合时宜。有人讲,现在更应该讲政风社风,而不能退而求次家风。可是,家风家训不应该人人遵守吗?

文人重家风,但家风并不只是文人事。许多人家,虽然没有专门家训,但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自己的家风,由此也构成了特色的家教文化。明朝书画家徐渭,晚年曾撰写一副令人费解的家教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告诫子孙珍惜时光,趁早好好读书。

家风不外乎家国天下、耕读传家、积德行善、仁孝清廉这几个标准,不苛刻执行起来也不困难,应该遵守的不正是“勤俭”二字。

记得父亲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勤和俭》:从前有一个农民叫吴成,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着两个字去做。”后来,兄弟分家时,将匾一据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日后大儿子虽勤恳工作,但不知道节俭,二儿子只知道节俭,而不知道勤恳工作。最后,他们都过着贫苦的生活。于是两兄弟便决定把“勤俭”两字合在一起,从此他们既“勤”又“俭”,终于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以前,我非常不注意节约粮食。每天吃饭都剩下许多白花花的米饭在碗里。妈妈看见我这样浪费粮食,决定在星期天带我去田野里走一走,一路上,猛烈的阳光像一团大火一样,让我感到非常的闷热,豆大的汗珠不断地从额头上渗出来。
田野一片绿色,就像是一块一块绿色的大毯子铺在那里。在这绿色的毯子上,有着许多人在忙碌地干着农活,有的在耙田,有的在挑秧苗,他们手臂上的汗珠都随着秧苗飞洒向田中,用双手去接触那杂草和污泥,太阳照射在每个人的后背上,汗珠湿透了他们每一个人的衣服。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随着全市率先进小康,我们家的日子也越过越美好。日子富起来了,可节俭的家风却不能丢。当下,许多青年人用钱大手大脚,生活过分讲究奢靡的现象已司空见惯。别让家风也成为“一阵风”,徒留下“古风不再”的感慨,今天有必要重提家风。家风的形成,无关贫富,无关文化,只关德行。家风是潜移默化发挥的,作用更是潜力无穷。

千年家风,底蕴厚重,韵味深长。在家,便是风范;于国,就是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