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我来了

小编: 黄汉永

踏着被阳光照得泛白的古老青石板路,倾听旁边小河潺潺的流水声,看着一位头戴毡帽的老人手脚并用地划着乌篷船随着小河慢慢流去,真有一种置身江南诗画的感觉。我终于来到了鲁迅笔下的故乡——绍兴。虽然这座城市已日益现代化,但还是保留了许多历史街区。江南水乡里经典的徽式建筑,傍着一条蜿蜒的小河,园子里种着几棵大树,从墙头探出几支枝丫来,多么生机盎然啊!

老街飘来的那股臭豆腐的味道把我从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扯了出来。真是想不到,闻起来这么臭的臭豆腐,竞是绍兴一绝,我也尝了一口,竟然不臭,而且还有出人意外的香,再加上独有的酱料,真是美味啊!远远地望见一座雕塑,是一个头戴瓜皮帽,梳着一根小辫子,戴着一副眼镜,身穿一件破长衫,像个可怜的文化人,这不是孔乙己吗?难道我们到了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咸亨酒店。先来个开胃小菜——茴香豆,这也是下酒菜,塞进嘴里一颗,从一点淡淡的咸味中渗出一股微辣的味道,还伴着一股发酵过独有的酸味。接下来是主菜——雪菜白铲鱼,它有着鱼的鲜味,又有雪菜的香气,看着都垂涎三尺,可它就是有一个缺点,刺实在太多了。再上一碗米饭,这大米和我们平时吃的大米不一样,我们那些是陈米,不香,而他们的米是新米,还没入口,香气已经迎面而来,一口咬下去,弹力十足,嚼着嚼着,一股甘甜的气味散发出来,直沁肺腑。最后来份点心,奶油小攀,西点房的蛋挞外壳十分厚,但很脆,里面的料是蛋清加糖多次搅拌出来的,味道很甜,这让我不禁怀疑,西点房的蛋挞是不是从绍兴传到西方去的?

吃完了这顿丰盛的午餐,悠然地漫步在仓桥的古街上,观赏着两旁的古建筑物。我们不知不觉中来到宝珠桥——这就是仓桥,蹲坐在古老的石拱桥上,俯视着桥两边的河道,闪亮的霓虹灯把清澈又宁静的河水照得五颜六色,两旁的木屋隐现着灯光,真有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感觉。顺着河边一直往下走,我们到了绍兴第一个官办学堂的遗址,可惜它只留下了一堵冰冷的残墙,再也听不见学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和开心的嬉笑声了。

绍兴是个“聚才盆”,专门盛产名人:周恩来总理,周树人、周建人、周作人、鉴湖女侠秋瑾……,其中影响最大的当然是周树人,笔名鲁迅。

第二天,天还蒙蒙亮,我们就赶去鲁迅祖居参观。当年鲁迅出生时,他们家是三世同堂,爷爷是清朝的翰林,住的地方理所当然是个豪宅,有三进主房,还有很多零零散散的房间,再加上园子和大大小小的天井,规模真是庞大!因为家里一场变故,爷爷的官职被罢免,父亲早逝,家里没有了收入,他们只能靠典当过日,看尽了人间的冷暖。现在从房屋建筑格局上海可以看出他们家曾经的辉煌,虽然现在房子还在,不过陈设已经很简陋了。

接下来是三味书屋,便是鲁迅小时候读的私塾,也是他的先生寿镜吾家。在门口,我仿佛看见了一群嬉戏的小孩,我随着他们走到了一个园子,那不就是榆园吗?一株粗壮的紫藤,任他们上上下下地攀爬,然后听到了一声怒吼:“上课了,快回来!”那个在吼的不是寿镜吾老先生吗?前往三味书屋,只看见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课桌上看书,他的位置在后门旁,桌子上还用小刀刻着一个“早”字,提醒自己不要迟到,仔细一看,那不就是小鲁迅吗!放学了,我随着小鲁迅来到了另一个园子,看见园子里的大石头上用绿漆写着“百草园”三个显眼的大字,这不就是百草园吗!看来我们刚刚走的那段路,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那段路啊。我以为百草园是一个私家花园,现在看来,只不过是一个长满杂草的园子种了一些菜而已,鲁迅怎么能把这么杂乱、这么简陋的地方写得如此生动呢?不愧是一位大文豪!

最后去鲁迅纪念馆,这里向我们详细展示了鲁迅的一生。鲁迅出生于封建社会;五岁时,接触到了书本;七岁开始读私塾;十岁父亲身患重病;十三岁爷爷被罢官,父亲去世,家里倾家荡产;十五岁当了一位老师;十七岁时大学生示威游行班里两名学生被害,鲁迅悲痛欲绝;十八岁去日本学医,要医治众生;二十三岁,因看了一组俄国人杀害中国人,而一群中国人站在一旁观看,麻木不仁,他认为学医没用;二十五岁开始写作;三十一岁开始了革命作家的生涯;三十五岁,结识了许多革命志士;最后,他以八十九岁高龄在上海逝世,他这一生作文加文稿、书信、日记一共写了八百万字,这还只是不完全统计。

鲁迅,是一个人,也是一种精神;绍兴,是一座城市,更是一根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