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的变奏曲

小编: 丹水情韵

灯的变奏曲1

文∕丹水情韵

前一段时间,雨就像从没下醒过,断断续续、连连绵绵,浸润着山头、岩石,一口气洋洋洒洒就是一个多星期。以致于丹水堤岸旁的“和尚洞”大方量的岩石垮塌,有的垮下来了,没垮下来的还悬在岩头,阻隔了交通、垮塌下来的岩石砸坏了输电线、粗大的水管,虽然公路路政部门抢修及时,但仍然给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地不方便。

白天倒还无所谓,特别是到了晚上,往日明亮的街道,一片漆黑,沿街的店铺里要么点燃蜡烛,平日里习惯了电灯照明的人们,觉得很不习惯这种死皮眨眼、昏昏暗暗的光亮,像鬼火般的眨呀眨。

看着眼前这些个微弱的光亮,思绪把我拉近到了七十年代丹水晚上的那段时光里:

那个时候的丹水,人们还从来没有听到过“电灯”一说,一到大晚上,家家户户就点燃“洋油灯”,也就是后来人们说的“煤油灯”,这是那个年代丹水人们重要的照明工具。

旧中国民族工业落后,就连煤油也要靠进口,所以又叫洋油,“洋油灯”名字由此而来。我家的煤油灯是父亲、母亲用墨水瓶和洋铁皮卷成的灯芯做成的,老家的房屋是土砌瓦盖的三间房,在丹水河边与饮食服务部、老公社、生产队保管室边孤零零地呆立着。夜幕降临,父亲就点起他心爱的煤油灯。那火苗如蚕豆大小,一窜一窜的,映得室内红彤彤的。祖母靠在灯下给全家人讲述往日那苦难的历史。妈妈依在蚕豆般大小火苗的灯亮前一边缝补衣服、一边纳制鞋底,我们兄弟姊妹几个聚精会神的听着祖母讲着。之后的时间里,我还沉浸于祖母讲的意境中,与祖辈们同喜同悲。弟弟左顾右盼,暗暗地制作弹弓、小手枪等玩具。几个妹妹用双手并拢,摆弄出各种手形,借着灯光把“狐狸”、“兔子”、“哮天犬”的影子映照在对面墙壁上,玩着自己创作的“皮影戏”。那时的生活是快乐的,但却是贫穷的。

看着眼前如蚕豆般大小的烛光,使我想起了儿时在学校里学过的王愿坚写的一篇文章《灯光》来:

主要讲了作者漫步在天安门广场,有广场的千万盏灯回忆起的一段关于灯光的往事,由天安门广场上一位游客见到美丽的灯光时对天安门夜景的赞叹。作者回想起了郝副营长在战斗之前看到一本破书插图中孩子在电灯下读书的场面时说的,当时他对和平、安宁的幸福生活十分向往,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在电灯下幸福地学习和生活。郝副营长为了让部队找到突破口,为了今后的孩子能在电灯下读书,他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他还这么年轻不惜自己的生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郝营长牺牲了,可他的牺牲是为了孩子,为了让他们用上电灯,在灯下学习,所以他的牺牲是光荣和伟大的。他在牺牲前想的还是孩子,关心的还是他人,这种高尚的精神深深的将我折服。同时我又觉得很惭愧,以至一时说不出话来。郝副营长牺牲前还没见过电灯,真实有点遗憾。

后来我上初中以后才见到“白炽灯”的东西。“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这首儿时童谣声犹在耳。党的十一届三中如同一声春雷,震醒蛰伏过严冬的大地。“大包干”让老百姓的粮食仓满囤满。我家的生活才真正发生了变化,家乡丹水才真正发生了变化。我们看到公路沿线电线杆矗立,明亮的白炽灯把丹水笼罩成“不夜城”。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带电的东西,懵懂中我觉得社会在进步,愈发坚定了自己好好学习,建设家乡的志向。

小时候在生产队里的打麦场上看过黑白片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知道“霓虹灯”那是大上海才有的东西,而现在家乡丹水也已经随处可见了。夜晚的丹水是灯的海洋、灯的世界。特别是夏秋之际,我们这里游人如织;丹水河面桨声灯影,蝉鸣蛙噪;南北两岸灯在河中,河在灯中;高大的镇政府大楼鳞次栉比,大楼前面的人民休闲广场沐浴于灯海中。更有那高压汞灯、低压钠灯、卤化灯、水晶灯,广告灯、音乐灯,还有那无数千姿百态、风情万种、风格各异,叫不出名字的灯。

而今,家乡丹水的霓虹灯早已演奏出一曲动人的《灯的变奏曲》。曲作者是凝心聚力、苦干实干的丹水儿女;曲谱就是318国道与323省道在集镇中心交汇,贯通全镇37.1公里,沪蓉西高速公路过境里程为24.2公里,宜万铁路的过境长度为6.3公里,川鄂旱路连通的咽喉之地;乐队总指挥就是镇委、镇政府“镇域空间布局、基础设施、村镇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的英明决策。,一个内丰肌肉、外秀容颜的美丽丹水已然崛起。丹水加快发展的时机已经到来,祝愿未来丹水的变奏曲更加高亢!更加嘹亮!更加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