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美好明天

小编: 陈舵

还记得,那种感觉叫作刻骨铭心,如今却在渐行渐远……

还记得,那种情结叫作魂牵梦萦,如今快要烟消云散……

节日,一个多么温馨的词。千百年来,在诗人的笔下,那里有着优美的意境:“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元宵节的彩灯,映射着乡里族人的情绪,默默的守候,化为淡淡的哀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这中秋的明月,投影下一地细碎的乡愁、静静的思念,承载着浓浓的祝福。“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登高望远的时刻,秋风就在思念亲人心切的旅人身旁轻轻地吟唱;“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除夕的爆竹敲响了新年的期待,融融的喜悦昭示着新一年的美好憧憬……

那份牵肠挂肚的哀愁,那些溢满心田的美妙,似乎就是天上飘逸的白云,永存于中华民族的上空。可是,而今猛然回首,却不见了它们的芳踪。是不是情人节的玫瑰遮住了年轻人的视线,以致暗淡了元宵的灯火?或许是浓香的巧克力堆积如山,含在年轻人的嘴里满口生香,以致掩盖了中秋的薄酒?是圣诞节五彩缤纷的树枝充满了中国人的心房,还是摇晃的烛光洞察了中国人的心事?那些“洋节”迅速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之中,占据了我们的世界,而那些“土节”呢,正默默地退向幕后。

节日是一种民族文化,我们每一次庆祝节日,都在有意无意中延续这种文化。“洋节”的到来,带给了我们新鲜活跃有视觉冲击力的开放的西方文化,它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见闻,活跃了我们的思想,对我们是有益的。但我们更应珍惜、继承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具有含蓄、深沉特点的中国节日,凝结着深厚的民族情结:端午思贤臣,中秋念家人,重阳尊老者,清明怀故亲……这些载誉千年的美德,历久弥新,永不褪色。其实,我们在庆祝传统节日之时,也就是在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熏陶一方人。如果我们崇“洋”轻“土”,就是盲目媚外;如果我们崇“洋”重“土”,则是兼容并收,取长补短,自我完善。因此在“洋节”与“土节”之间,我们应该把握适宜的尺度。对于西方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决不全盘西化,更不墨守成规,要让我们的民族文化走向美好的明天!

看,在元宵节的灯火里,中华民族的瑰宝——诗词,化作灯谜争妍斗艳;听,那银铃般的笑声伴着清香盈盈飘去,其中隐隐夹杂着异香的情人节玫瑰和异味的圣诞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