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合集

小编: 毛劲乔

海明威是位思想特立独行,观察视角敏锐的作家。用一种冷静的笔调描写战争,描写人性的硬朗一面的海明威。他人生的最终结局却选择了自杀。对此不思其解,隐隐的有些对他的铁性形象大打折扣。对他的文章也提不起兴趣了。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都可以漠然忽视,那么他的作品中体现的生命力不会是海市蜃楼吗?年少时不喜欢消沉,更喜欢月朗星稀,风花雪月,阳光明媚的文章小说。时隔多年,再次拿起了海明威的书。年纪渐长终于感知了生命及人生的不可抵抗性。对别人的反抗感到了瞪大眼睛后的惊讶!

海明威小说中的文字读起来很美。特别是景物描写非常的令人神往,即使是战争也不可改变大自然季节的变换。

他描写的战争读起来让你回味又回味!

最普通的士兵及军官其实都是战争中的棋子,你根本不清楚你为何而战,不清楚周边的军情。只是一味的一级听一级。

其中有段读起来最为郁闷:当命令撤退时,主人公弗雷德中尉在过拥拥挤挤的大桥时,被所谓的战地警察拉出去,要把撤退士兵里的军官枪毙的情景。

就在我们走到他们对面以前,他们又拉出一个人来。我看见那个人。他是个中校。他们用手电筒照他的时候,我看到他袖子上花边框里的星星。他的头发已经灰白,身材又矮又胖。

我留神看军官们正在审讯的那个人。他就是他们从纵队里拉出来的那个胖胖的个头小的头发灰白的中校。那些审讯的人是能开枪打人而自己不会挨子弹的那种意大利人,他们具有一切所需要的效率,冷酷和刚愎自用。

"你属于哪个旅?"

"哪个团?"

"你知不知道一个军官应该跟他的部队在一起?"

(都乱桃子了,上哪找自己的部下去呀。这是我读过想的。)

中校一一告诉了他们。

这就够啦。另一个军官说。

"让那些野蛮人践踏祖国的神圣土地的,就是你和像你这样的人。"

"对不起。"中校说。

"就因为像你这种背叛行为,我们才失去了胜利的果实。"

"你参加过一次撤退没有?"中校问道。

"意大利决不会撤退。"

"如果你们要枪毙我,"中校说"那就请立即枪毙我,不必多问了,这种审问很愚蠢。"他画着十字。军官们凑在一起交谈。一个军官在拍纸簿上写着什么。

"他丢弃了自己的部队,命令立即予以枪决。"他说。

读到这里深深厌恶战争,也为战争中无知的人气愤。

头发都灰白了,应是老人了,战争的失利和一个或者说几个低级军官有关吗?撤退不是命令吗?而且撤退时还有德军的进攻,阻击。

不能在写了,再写好似写论文了哦。收笔了。

<<红与黑>>

很长很长时间以前读过<<红与黑>>的简介。但不为简介所吸引。那时的心里还全然是正常的情爱观,不认为人间的情可以超越现实。

但,人在不同时期看不同的书;有时同一本书也要不同时期来读,看来真的是对的。

其实<<红与黑>>还有一小部分没读完呢,但忍不住想倾述。也可能全读过会有个更全面的认知,但真的想说哦。

因为作者描写的主人公是如此的让我神往。不是他的爱情,不是他初与瑞那夫人涩涩的爱恋,一种少年不知情何物,为以解情而为之的狂热;也不是后来与马特尔小姐的恋情。

看过小说的评语,都是重在对他的向上谋生手段的不认可上。这些也不是我读过神往之处。

我欣赏的是他的博学。更有他迷惑时的内心挣扎。

他一方面受少年时地位的和家庭的影响,产生了极度的自卑心理。但一方面他又处处显示着自己超人的才学。他想得到别人的欣赏与认可。他的向上的机会有机缘的巧合,但更多的也应是他的才能已经受到了众多人的赏识。是他努力的结果。

如果一个人想抱怨命运,首先应抱怨自己的时间都用在了哪里。没有耕耘哪来的收获?每个人都有对自己的自责。也都有为自己失落开脱的理由。

其实向上争取并不是过错。世上有几人可以真的出世?都想出人头地,都想更有做为。这中间的过程有人可以清白的获取?

后半部还没有读完,也不好说他后期的经历。

但真的欣赏理解他的迷惑中的自责与自责中的茫茫然。因为他年青才会不成熟不老练与不圆滑。

但成熟,老练与圆滑是与这个世界妥协,是顺应了社会的产物。

也可能全书读过后,还会有其它的感想。

终于下午全看完了全书。怎么感觉有点急然收笔呢?

而且高峰期是那么的短暂。好似作者不希望于连太过得意。那时的法律不太明白,瑞那夫人也没被于连枪杀呀,为何还要处死他呢?而且不是有马特尔小姐的急急奔走疏通吗?

斯汤达这时写得有点急了吧?不会是没钱了想速速换稿费吧?

呵呵。这么说斯汤达不会让他不得安息的生气吧?

不过通篇读过之后仍不失为优秀作品。

不过文学名著真的很有它的魅力。历经时间的考验仍灼灼生辉。

人类的思想真伟大,人类的智慧真了不得。可惜我是凡人,但可以读这么多的优秀作品,也很自豪哦。

读<<百年孤独>>

第一次读哥伦比亚作品。刚读没几页。

想必名著之所以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定有它的闪光点。浮光掠影也罢,仔细研读也罢。能有这许多的优秀作品可读,总是幸福的感觉。

<<百年孤独>>看的真的是艰难哦,如果是以前早扔一边不读了,但现在总想清楚它之所以能成为名著的闪光点。

初读感觉是人物众多,无主角与次角之分。带点神秘与愚昧。现在也没读出作者想说什么问题。我也太笨了哦

<<百年孤独>>。加西来。马尔克斯用18年时间创作了这部小说,由此也可以看出这本书的精细之处。

这本书读起来总有种模糊的感觉。时时交杂着幻想,宗教,神话,传说等等。人名的重复也让读起来有如云山雾罩。

全文的格调是深沉的喑哑的基调。让人深思生与死过程的繁琐。

文中人物并无鲜明的主次之分。因为每个人都是这部历史特定时刻的主角。

仅以我看后的感观,乌苏拉。伊瓜朗是这百年历史长河的见证人。她与她的后代共七代人的历史是由她恐怖的生有小猪尾巴的家族史开始,到最后生出小猪尾巴的最后一位奥雷良诺被蚂蚁侵食。

她是位性格坚强的女性。无论在家族原始时期辛苦劳作,到家族兴盛之时的高山远瞩及至家族颓废之时仍在苦苦挣扎。

她的生命是顽强漫长的。

她身上的母性光辉也是那么的夺目。

她孕育了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在他不屈不扰的武装起义之时,始终作他坚强后盾。

在上校对战争最狂热之时的疯狂举动,又时时的想劝导他麻木敏感的神经,并为他感到痛苦。

在上校对战争厌倦时,亮出了她母亲的胸怀关心他,让他四处游走的心回归了家。

如果说男人在搅动历史,那么他们身后的女人是柔韧的联系历史。

乌苏拉的简单勤劳和菲南达的理想化贵族化持家都是在家这方寸之地。然而她们不但使家族的生命力得以繁衍,而且也是家族历史的主心骨。

这本书看下来真不轻松!

读后感

<<老人与海>>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通篇的格调是生命的极致伸展。

于老人来讲,他热爱海。但他更爱鱼!否则不能八十多天连条大鱼都没打到。他是在用自己衰老的年纪与最大的鱼斗。或者说在挑战自己的耐力极限。

时光总是催人老。当我们一天天老去了,可是心还是停留在曾经的辉煌时刻,不相信镜中的自己是真实的自己。

所以老人在与海中的大鱼斗。一种生命的竞争!

而我们确过多的苦苦的与时间斗与生存的环境斗!

挣脱一些,压制一些~~~~

欣赏文中的这句话:

老头儿用他那双日晒风吹的,坚定的,慈爱的眼睛望着他。

"你要是我自个儿的孩子,我就会带你去冒一冒险了。"他说。"可是,你是你爸爸的,是你妈妈的,你搭的又是一只交了好运的船。"

"现在去拿沙丁鱼好吗?我还晓得从什么地方去拿四条鱼食来呢。"

"今天我自个儿还有剩下的。我把它们放在盒子里用盐腌上了。"

"那么我弄四条新鲜的来吧。"

"一条,"老头儿说。他的希望和信心从来没有消失过,现在又像微风初起的时候那样的清新了。

"两条,"孩子说。

"那么就两条吧,"老头儿答应了。"可不是偷来的吧?"

"偷我也愿意,"孩子说。"我可是买来的呢。"

"谢谢你,"老头儿说。他真够天真的,在自己谦卑的时候一点也不以为奇。但是他知道他已经变得谦卑,他知道这不是耻辱,而且给真正的高傲也没有带来损失。

海明威的句子里处处有这样的闪光点。读过后令人思索。

现实中我们不也是谦卑的吗?

老人虽说终于凭借顽强的意志力战胜了很大很大的鲨鱼。但最后上岸时却只剩下了鱼的骨架。

他时时在想着如果那个小孩子在就好了,时时想如果在有些有用的工具就好了。。。。

人可以战胜一条极大的鱼,但与许多的鱼斗还是会败下阵来。

人在独处时会把自己想得很高大,会战胜很多假想中的事物。但现实里却是处处得小心翼翼。得依赖很多的人很多的凭借才可以达到成功!

<<安吉拉的骨灰>>

刚刚读完这本书。有笑更有泪。

很佩服作者的写作心境。也可能人生换个角度考虑,就会发现一种乐观,凤凰涅磐后的达然。

原想在网上找到这本书摘抄几段令人感动和开心的片断,但是怎么找也没找不到原文。看来只有我自己一个字一个字的往上敲了。

这本书是作者的回忆录。用貌似轻松幽默的笔调讲述苦难的童年及青少年时期。在他的笔下死已不是压抑的黑暗而是那种社会的必然更可能是种真真切切的解脱。亲情也让位于饥饿,善良的本性也屈服于饥寒交迫。

全书贯穿着冷,病,饿,和成长中的困惑还有来自他人眼中的漠视和内心的自卑。这么多压抑着小小的弗朗克。麦科特的心灵。

文中有段弗朗克得伤寒住进医院后与患白喉的帕特里夏在相邻的两个病房里用声音交谈的片断。

帕特里夏说,她床头有两本书。一本是诗集,她喜欢这本;另一本是英国简史,问我要不要看。她把它交给每天拖地板的谢默斯,他再带给我。他说:"我本不该从一个白喉病房带东西到另一个伤寒病房,病毒到处飞,还夹在书里。如果你得了伤寒又染传上白喉,人们就知道是我的责任,我就会丢掉饭碗,只好到大街上端着缸子卖唱。~~~~"

看来病魔也压不住人的求知的欲望。虽然最后帕特里夏死了,但她却给弗朗克的精神世界带来了一束光而不是每天单纯的渡时间。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空虚!!!

爸爸走了家里的环境越发坚难。就是所住在那么臭气熏天的破房子的要交的租金也没有了。

妈妈回到楼上的"意大利",坐在炉火边,想着有什么办法凑齐一周的房租,先不管那些欠款啦!她想喝杯茶,可是没有柴禾烧水,只能等马拉齐从两层楼之间的间墙里抽块木板。妈妈说:"反正木板快掉啦,不如劈劈当柴烧。"我们用一部分木板烧茶,其余部分还留着明天早晨用,可今天晚上,明天白天,后天等等用什么呢?妈妈说:"再从墙上抽下一块木板吧,只一块,不能再多。两个星期以来她一直这样说。直到最后只剩下大梁了。她警告我们不要动大梁,否则天花板和整个房子都会倒塌。

哎呀,我们可不能碰大梁啊!

她去找外婆。屋里很冷。我拿起斧子朝一根梁走去。马拉齐为我加油,迈克尔拍手叫好。我拉动那根横梁,天花板咯吱咯吱响当当,接着天花板带着灰泥,石板和雨点掉在妈妈的床上。马拉奇说:"上帝,我们都活不成啦!"迈克尔在屋子里来回跳,一面叫着"弗朗基把房子弄塌啦!

弗朗基把房子弄塌啦!"

妈妈看见自己床上到处是泥灰和石板,便揪住自己头发哭喊:"怎么办啊?"她大声训斥我不该碰大梁。外婆说:"我去通知租房办公室,让他们来修好,不然你们都会淹死的!"

不一会儿,她和收租的一块来了。他说:"上帝啊!另一间屋子在哪儿?"

外婆说:"什么屋子?"

"我租给你们楼上两间屋子可有一间不见了,那间屋子在哪儿?"

妈妈说:"什么屋子?"

"原来楼上有两间,现在只有一间。中间的墙呢?原来有堵墙,现在没有墙了。我记得很清楚中间有堵墙,因为我记得很清楚这里有两间屋子。说吧,那堵墙哪儿去啦?那间屋子哪儿去啦?"

外婆说:"我不记得中间有堵墙,而且因为我不记得有墙,我就也不记得还有间屋子。"

"你不记得?可我记得。我干房东代理已经40年,从来没有见过这种事。上帝啊,真没有办法!你一转身,他们就不交租,而且墙和屋子一下子就没啦!我要你们告诉我墙到哪里去啦!你们把那间屋子弄到哪里去啦!"

妈妈转身对我们说:"你们谁记得有堵墙?"

迈克尔拽拽妈妈的手:"说的是我们用来烧火的那堵墙吗?"

收租人说:"亲爱的上帝啊,我也太过份啦!不交房租,我怎么向文森特爵士交差?滚出去,我现在叫你们滚出去!一周以后我再来,我再敲敲这个门。可我不想看到任何人在里面。你们统统滚蛋,再也不要回来!你们听明白了吗?"

文中还有段描写弗朗克的妈妈因为肺炎住进了医院,几个小孩子被妈妈的姐姐接过去照料几天。这几天于弗朗克是那么的不自由。

如果你去别人家,即使是妈妈的姐姐家,你也不知怎么是好。别人告诉你把婴儿留在过道,把婴儿抱到厨房;但你到厨房以后又不知该怎么办了,这毕竟不是你的家,姨妈随时都可能对你大喊大叫,或朝你脑袋来一拳头

她把大衣脱下放到卧室,你呢?抱着婴儿等着下一个命令。如果你向前面或向边上迈一步,她就可能出来问你到哪里去。而你呢?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你自己也不清楚。。。。。

所以最后马拉奇不堪忍受逃出了这个房顶有面包吃的地方。原来饿与自由是平等的地位。

这本书非常值得一看。与最欣赏的狄更斯的作品有一曲同工之处。都是人性在浴火过后的凤凰般的超然。苦难也不全是黑暗,这里也有亮点。

小女很小但她也喜欢读这本书。等她读完了,也让她写篇读后感,看看她眼里的这本书吸引她之处~~~

<<茶花女>>----激情与真情的碰撞

薄薄的薄薄的一本书,载不动载不动如此火热的火热的情感。一百多年过去了,而鲜活的情感还流淌在读过这本书的每位读者心里。

原来爱情可以如此忘我的燃烧~~

玛格丽特是位美丽天资聪颖极有个性的妓女。出生贫困,为生存而来到巴黎,却不幸伦落风尘。

在她生病时,只有深爱她的阿尔芒露出了心痛难过不安的情绪。在如此情感面前,玛格丽特这位十二岁之前天天被母亲责打久失亲情友情关心的弱小女子,用文中的话说"我的真情只为一只小狗波动过。因为在我咳血时,它用一双犹伤的眼睛望着我,而当它失去时,我伤心了很久。。。"被深深打动了。

金钱在淡出,美好的真性在复苏。似乎阳光终于冲出了乌云的笼罩。然而人世间总有如此多的残规礼教,总有如此多的仁义之士为了所谓的他人的利益来规劝主人公。

何是对何是错?

难道真的是成全他人的前途牺牲自我就是对的吗?这句话在茶花女最终离世时,她体悟到了。她如此说"早知我只有一年的生命,为何我要放弃,为何不选择快乐的在心爱的人温情的一握中离别这戚凉的世界?"而她还是太善良了,她不敢想永久的与阿尔芒过着世外的粗茶淡饭的生活。即使她曾如此的设想过。

通篇小说的文字是激情的敏感多情骚动的。是热恋中的人儿的语言。

对阿尔芒的印象他应是位出色的冷静的有才华的青年。(因为用他的话说---为了维持情人的地位,他在不举债的情况下,去冷静的赌。赌给我的感觉应是狂热的,失去控制的,有如吸食鸦片的感觉。而他却能冷静淡然。从这里能看出他性格的一面。)

环境与人真是相辅相成。人依赖环境,困惑在环境里不能自拔。而人要改变环境跳出固有的圈子却是难如其难。

当公爵曾经把清淡的生活送给玛格丽特时,她却已经适应不了这种生活。曾经的繁闹喧嚣与冷清空虚成了对比。她任性的放纵的点燃了自已。。。

爱情既然是种情绪,它就有来时也会有消退之时。

当阿尔芒疯狂的想着与心爱的人再见一面之时,不惜迁坟亲见。

面对森森白骨,面对香消玉殒的残肢他惊呆了,他也终于放下了那种刻骨铭心之恋。

西线无战事(德)雷马克

打出这个书名时,指尖仿佛感受着心的沉重。

这本书不是一种控诉,不是一份自白。它只是试图讲述那样一代人,他们纵使逃过了炮弹,最终还是被战争毁灭了。

雷马克开始写作他大战结束以来一直酝酿、构思的小说《西线无战事》。完全利用业余的晚上,他仅仅花了六个星期就把小说写成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读到的版本。

本想在网上找出这本书的电子版,可以把影响我心情的片断呈现在这里。但是网络中充斥着全是关于<<西线无战事>>影片的简介。什么是好莱坞的一部早期军事题材片,片长两小时半,是美国电影史上一部经典作品。它荣获了1930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也许这个时代视听效果的流传要远远高于平面文字的阅读。也许西线无战事是因有幸能与"好莱坞""奥斯卡"这样的字眼才能被更多的人了解其主体内容。

<<西线无战事>>可以说是本自传体的小说。作者由于控诉了罪恶的战争,反动势力的极端恐慌。他们攻击作家在对待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上采取反英雄主义态度。在他们看来,这种军事冲突中表现出来的个人英雄主义正是锤炼国家社会主义精神的熊熊烈火,因此,他们不能容忍有人竟敢对这个纳粹神话挑战。1931年,这本小说列入纳粹党的"黑名单",成了典型的被禁书之一。这世上曾有多少优秀的作品被禁呢?1933年5月10日,纳粹分子开始在柏林焚烧被禁的书,他们一边把禁书抛向熊熊大火,一边喊着"焚烧格言"。"反对在文学上背叛世界大战中的士兵,为了本着真实精神教育人民,我把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的作品扔到大火里!"

好似一派红小兵的举动啊。疯狂的失去理智及分析能力的一群走狗。

雷马克后来说:"我既不是犹太人,在政治上也不左倾。当时的我也跟今天的我一样:是个战斗的和平主义者。"

一本何样的被禁的书?一本仅仅用六个星期完成的著作,为何读起来是那么的沉重?

下面敲击出的片断文字及感想,仅为我也为能读到的朋友勾起一点回忆一点理性的共鸣!!

全连一百五十人撤回时,正好在最后那一天,数量大得吓人的英国重炮和加农炮向我们发起突然袭击,对准我们的阵地一直狂轰猛炸,因此我们遭受了十分惨重的损失,生还的还剩八十几个人。撤离前线,首先希望安稳地睡一大觉;在前线,我们基本上没有睡过什么觉,一连熬了十四天,时间长得我们受不了了。

自从我们来到这儿,早年的生活早已失落掉了,没费我们多少丝毫力气。我们还没有扎下深根,战争就把我们给冲走了。以一种特殊的,忧伤的方式被改造成粗俗的人,。

当他去看望受伤的克默里希时,他异常瘦弱,真像是个小孩子。他躺在那儿,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全世界的人都应当打这张床边走过去,说道:"那是弗兰茨。克默里希,十九岁半,他不想死去。就别让他死吧!"

忽然间克默里希开始呻吟起来,喉咙里发出阵阵咯吱咯吱的响声。

我一下子蹦了起来,跌跌撞撞的奔到外面,问道:"医生在哪儿?医生在哪儿?"

我看见一件白色罩衫,便一把把它抓住了。"快来,那是弗兰茨。克默里希快要死了。"

他摆脱纠缠,问一个站在旁边的医院护理员:"那是哪一个?"

他说:"二十六号病床,一条大腿给截掉的。"

他怒吼道:"这我怎么知道啊,今天我已经截掉过五条腿了!"他将我一把推开,对那个医院护理员说:"你去照料一下吧。"便一溜烟跑到手术室去了。

我跟那个护理员一路走着,气得一个劲儿发抖。那个人瞅着我说:"今天早晨从五点钟起,一个手术接着一个手术简直发了疯,我跟你说,光是今天,已经死了十六个你们那位是第十七个。总共或许要有二十个咧---"

我头晕脑胀,突然发现什么也做不了。我再也不想吵骂,那样一点意义也没有,我真想一头栽倒,永远爬不起来。

我们站在克默里希的床边。他已经死了。那张脸仍然湿漉漉的流淌着泪水。眼睛半开着,颜色黄蜡蜡的像是用旧了的角质钮扣。---

"你打算把他的东西给带走吗?"

我点点头。

他接着又说:"我们必须立刻把他搬走,我们需要这张床。外面,他们都还躺在地板上呢。"

这就是一个年轻的生命死去的过程~。他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这些年轻的大孩子有着天真的一面。受鼓动而参军。幻想着宣战应当是一种民间的节日,买门票,用乐队,仿佛斗牛一样。然后在竞技场上两国的部长将军们,穿着游泳裤,拿着棍棒,最好让他们自己去决个胜负。谁也没死掉,他的国家就算胜利。这种做法要比现在的安排简便多了,更加公道,现在是让不应该打仗的人去拼个死活了。

一战期间,德国在战争中也是个侵略者的面目,如果说是为了保卫祖国不为外侵,那么死也是种捍卫。人的野心何其大呀!!!

一朝缝上一个显示军阶的条纹,或者佩上一柄军刀,完全就似换了一个模样,倒似吞下了混凝土似的。"

"那是由于军服的原故。"我揣测道。

譬如说,假使你训练一只狗吃土豆,后来你又拿一块肉放在它面前,它还是把肉抓走了。,这是它的本性。况且,假使你给一个人一点儿权力,他也会这样干;他也会将它抓走的。它完全是一回事,因为人在本质上首先也是一头牲畜,只是可能正像涂着黄油面包一样,他把自己装饰得首道貌岸然一点罢了。"

战争让人死亡,痛苦,迷离,错乱而身处安全岛的人是无法体会的。这本书比海明威的<<别了,武器>>要更真实的表达一种战争真正的情绪。那是来自最底层士兵的情绪。他们不想通过战争升官发财,只想着如何活着回家。不想着学业,想着今后的生活。而经历过这种折磨人的战争他们又对任何人与事漠不关心了,投入不了其中。

最让我感动的流泪的是保罗休假回家这段----

"保罗,"她叫道,"保罗---!"

我点头示意,我的背包跟栏杆扶手磕碰了一下,我的**才够重呢。

她把一扇门打开了,唤道:"妈妈,妈妈,保罗回来啦。"

我不能再往前走了。妈妈,妈妈,保罗回来啦。

我往墙上一倚,手里抓着钢盔和**。我用尽浑身力气把它们紧紧握着,可就是一步也动不了,楼梯在我眼前消失了,我用枪托撑在脚边撑起我的身体,把牙齿狠狠地咬紧,可是我一个字也吐不出来,我姐姐的一声呼唤竟使我一下子有气无力,什么事也做不成,我苦苦地挣扎着,本想露出一点微笑,说句话,可就是什么也说不出来,所以我只好站在梯级上,又悲愁,又困惑,不由得一阵剧烈的痉挛,而且不禁地,泪珠儿扑簌簌从我腮帮上不停滴落下来了。

我想保罗在回到家见到亲人的那一刻,他就不再是军人身份,而是一个委屈的想回家痛哭的孩子了。就似小时在外面受了委屈想回家寻求温暖躲避的那种心情吧?

啊,母亲呀,母亲!你还把我当做一个小孩子,为什么我不能把我的头靠在你的膝盖上,痛痛快快的哭一场呢?为什么我一直要自己很镇定坚强?我也何尝不想痛哭一场,得到一些抚慰,其实我比一个小孩子也大不了许多,衣橱里仍然挂着我那短小的童装裤,那也仅仅是前些年的事,为什么全都过去了呢?

我坐在这里,你躺在那儿,我们有许许多多的话要诉说,可就是怎么也说不出来呀。

在前方,我对什么都不在意,而且往往不存任何希望;以后,我已经无法做到这一点了。我原本是一个兵士,而现在,却只成了种种痛苦的堆积体,为我自己,为我母亲,为那无法安慰而又毫无止境的一切而产生的痛苦的化身。

我压根儿就不应该回来休假。

想说而说不出,想哭却要压抑~~~保罗在这个安全的地方找不到共鸣,也不想透露内心的茫然。想不出今后想不清眼前发生的事,他感到无力的感觉!

当他自我独处时,面对着自然景观又恢复了人性中最纯真最单纯的一面。

可是最最美丽的,要数那栽着一排一排桦木的树林。它们的色彩不时地变换。这会儿,树干闪出一块纯净的白色,而在它们中间,软绵绵地,轻飘飘地挂着树叶那柔和的青绿色;过一会儿,一切又都变成了带着淡黄色光泽的蓝色,原来从树林边缘掠过一阵灰白色的微风,把绿色都给抹去了;可是,不一会儿,当一朵云彩遮住了太阳的时候,有一处地方那颜色又深了起来,差不多转成了黑色。而这团阴影,活像幽灵似的这会儿穿过那暗淡的树干,飘过荒野径直漂往天边,这时候,那些桦树便重新挺立出来,如同白旗杆上辉煌的旗帜,树上还有那被秋色涂染的殷红的金黄的叶片。

我常常面对着轻柔的光芒和透明的阴影的嬉耍,悠然神往,几乎连口令声都没有听到;一个人只有孤零零的时候,才会开始认真欣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当看到战争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这段时,我也好奇。

"大多是由于一个国家严重地侵犯了另一个国家,"阿尔贝特答道,带着轻微的骄傲神情。

于是恰登装出十分迷茫的样子。"一个国家?这我可不理解。德国的一座山不可能去侵犯法国的一座山。或许说一条河流,一片树林,一块麦田,都不可能去昌犯别人家的。"

"你是真的那么愚蠢,还是故意捉弄我呢?"克罗普喃喃地抱怨着说,"我根本不是那样说的。一个民族侵犯了另一个民族。。。"

"那么在这里,根本就没有我的事儿,"恰登答道,"我自已并不觉得有人侵犯了我。"

"那就让我来告诉你吧,"阿尔贝特有点气恼地说,"这根本不是由你这样的乡下佬来决定的。"

"这么说,我就马上可以回家去啰,"恰登固执地说,我们大家都笑了。

。。。。。。。。

战争是每个国家的领导人决定的,但他们只指挥不参与进入前线。前线冲充的全是普通的士兵,让可恶的战争由这些个领导人来亲力完成吧。人创造社会价值不同,加速历史发展的速度也不同。可能更多的普通人放入古代与近代还是现代其思想观,价值力都是停止不动的。但他们要求生命的自然性公平的存活力也要受制于他人。那么我们为何而活?仅为了充当这所畏战争的炮灰吗?仅为了受欺压吗?仅为了活而活吗?

战争成就英雄或是枭雄,但别忘了那光辉形象后面有多少血流成河的故事!!有多少哭涕的泪水,有多少青春的身躯!!!

保罗最后也没有逃出这场战争,当初只是一年的兵最后他却在这死亡的战争中整整延息了三年的命。他永远安息了,一九一八年十月,他阵亡了,那一天,整个前线一片死沉沉,静悄悄的,战报上将这一切仅概括为:西线无战事。

一个普通士兵死于无战事???因为他拔动不了整个大局。无论他的胸膛有颗多么热烈跳动的心,无论他的头脑有多少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关爱亲情友情,极端地厌恶战争却都无法逃离这该死的战争。

嫉妒狄更斯栩栩如生的描写

段段续续读过四五本狄更斯的作品。

有很早以前的<<雾都孤儿>>还有<<大卫·科波菲尔>>,<<老古玩店>>,<<双城纪>>还有刚读过的<<远大前程>>,将要读的<<艰难时代>>等。

他的作品读起来很容易进入那时的时空。

例如<<远大前程>>的开篇就是那么的引人入胜。

我父亲的姓是皮利普,而我的教名是菲利普。在我幼年时期,无论是皮利普还是菲利普,我既发不出这么长的音节,又咬字不清,只能发出皮普。所以,我干脆就把自己叫做皮普,以后别人也就跟着叫我皮普了。

我说皮利普是我父亲的姓,那是有根据的,因为我父亲的墓碑上刻着他的姓,而且我姐姐也这么说。我姐姐嫁给了铁匠乔·葛奇里,现在是葛奇里夫人了。至于我,从来没有见到过父亲和母亲,也没有看到过他们两位的照片(其实在他们的时代还不知道什么是照片呢)。最初在我的想象中也有父母亲的模样,那是根据他们的墓碑字形乱造出来的。我父亲墓碑上的字体使我产生了一个奇怪的想法,认为他是个方方正正。胖胖墩墩的黑皮汉子,有一头的黑色鬈发。再看看墓碑上镌刻的另外几个字。“及上述者之妻乔其雅娜”,我又得出一个幼稚的结论:我的母亲脸上生着雀斑,而且体弱多病。在我父母的坟边,整齐地排着五块小小的菱形石碑,每一块大约有一英尺半高。这就是我五位小兄长的坟墓。在这大千世界的现实斗争中,他们早早地放弃了求生,一个接一个离世而去。此情此景,使我萌生出一种类似宗教情感的信念,坚信我的五位小兄长一生出来就双手插在裤袋里,面孔朝天,而且从来没有把手拿出来过,和现在躺在墓中的样子相同。

很多优秀的作品我是要一而再,再而三慢慢读过来的。而读他的作品却是不间断的读完。

在这里还是只说我读过的作品的感觉吧。

“他的一些简介里的什么“其作品广泛而深刻地描写这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形象,并从人道主义出发对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及其代表人物进行揭露批判,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及其反抗斗争给以同情和支持。但同时他也宣扬以“仁爱”为中心的忍让宽恕和阶级调和思想。“

如果按照这些标准来读书,那么读书就失去了乐趣。

仅仅是因为这水的清澈清凉是必须的所以才更喜它。

狄更斯作品从少年至现在吸引我的一直是他的儿童心。他擅于描写可怜的,糟懂的,而又本性向上的小孩子心态。用第一人称描写孩子的心态是那么的生动感人。

佩服狄更斯的文采,喜欢他的作品的广阔的视野,但更嫉妒他可以纤细入微的描写。

看看下面这段:

我简直怕得要命,给弄得头晕目眩,禁不住用双手把他紧紧抓住。我对他说:“请你大发慈悲吧,让我的身体直起来,再这样说不定我会吐出来,身体一直我就会听清楚你讲的究竟是什么了。”

于是他猛力地把我一推,使我滚到地上,这一滚似乎连教堂都跳了起来,而且跳得比屋顶上面的定风针还要高。然后,他又抓住我的两臂,把我提到墓碑的上头,直坐在上面,而他却继续讲着那些令人恐惧的话。

读他的作品比读一本童话书要来的真实。但却获得一样的心境。满足对就是这种想法。感觉生活就在你身边。只要努力只要一直保持一颗向上的心灵,生活就会回赠你所要所求的。

如果读过<<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还有<<远大前程>>的朋友,会发现狄更斯是那么的喜欢儿童。

儿童的心灵是清澈的如一汪清泉,儿童的语言是稚嫩的如枚枚小青杏,儿童的想法是单纯的如天上的彩虹。

而能把儿童的心理描写出色而又避开老套的如蜜糖样的童话作品的痕迹,目前我仅发现有狄更斯。

契诃夫的<<万卡>>也很不错。但他更至力于尖锐小品。

最近也有看国内的历史类小说,人物传记。但隐隐的感觉这方面说我的感想有些班门弄斧。好在这里仅是我记录读书笔记的地方,也就不怕贻笑大方了。^_^

在读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张亚新94年发表的长篇历史人物传记<<曹操大传>>全书约50万字。不可说不是篇巨著。

作者是位主要从事古典文学,特别是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讲过《汉魏六朝文学》、《先秦两汉散文》、《古代文论专题》等课程。

出版过《六朝乐府诗选》、《江淹集校注》、《曹操大传》、《汉魏六朝诗:走向顶峰之路》、《唐诗精选》等专著。

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爱才惜才。

书仅读了四分之一,对这个段落很有感触。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从小就是位颇聪明反映敏捷。有经典的孔融让梨的故事。献帝都许不久,名士孔融即接受征召,到许都做了地位较高的将作大匠。

孔融崇尚儒学,博涉多览。但他自以为智慧超群,才能卓异,当世豪俊都不如他,常以安邦定国为已任,但志大才疏,华而不实,从未办成什么大事。把提建议往往脱离实际。孔融对祢衡却很器重,但是不是文人都有些持才视傲呢?祢衡对曹操召见很无礼,故然不可以趋炎附势但你依附了曹操,你靠他而生存,所求为何呢?曹操想见见令孔融特地上表推荐的祢衡,他却称病不肯前往,而且还在背后不断讥讽曹操。孔融责备后从中调解,第二次去见曹操却是故意日暮才来。只见他身穿布单衣,头顶粗葛巾,手持一根三尺木棍,往大营门口一站,以杖击地,大骂曹操。气得曹操对孔融说:"祢衡这小子,太不识抬举!我要杀他,不过像杀一只麻雀,。想到他有些虚名,不肯杀他,怕远近的人们会以为我没有容人的肚量。现在我把他送到刘表那里去,看看会怎么样!"

祢衡到荆州后,刘表开始很看重他,案牍文章都要经由他审定。但祢衡与刘表左右人处不好,这些人在刘面前告他的状,说他一面说刘表仁义,即使周文王也不过如此;一面又说刘表遇事不能决断,最终成不了气候。刘表听后,感到耻辱,不能相容,于是将他送到性情急躁的江夏太守黄祖那里去。而黄祖最初也是很看重祢衡的,之子黄射与他相好。但后来,在黄祖大会宾客时当众出言不逊,黄祖呵责他,他反以骂言相对。黄祖大怒,命拖出杖责,他仍大骂不止,终于被黄祖一怒之下杀死,年仅二十六岁。

祢衡有才而终不为社会所容,应当说是悲剧。但他自身的性格弱点应当说也是突出的。其人狂傲自大,目空一切,刻薄不饶人,得罪他不行,不得罪他也未必就行,比他差不行,不比他差也不行,名士脾气大发作。

他对曹操的政治军事举措及个人品德,为人处事似乎也没有什么不满意,他自己似乎并不代表什么正义力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曹操的地位比他高,别人趋之若鹜他偏不买这个账,突显自己的特立独行。

曹操对他的敌对情绪和行为应当说是采取了一再忍让的态度,祢衡总是处于攻抛,而曹操总是处于守势。实在忍无可忍心了,将他遣送出境是处置这件事情的最好办法,如将他继续留在许都,只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对稳定当时局势和建立曹操人个的权威都是不利的。

如果将曹操同刘表,黄祖比较一下,曹操较为克制和宽容的态度就更容易看出。祢衡对刘表既没有当众羞辱,更没有当众大骂,但他却不能为刘表所容。被告发的那几句话,并不一定是他说的,就算是他说的,也是赞扬与贬损一半对一半。刘表素有宽和爱士的名声,把他往那里送,是想对他的宽和作一次考验,用意虽然狡黠,但还说不上恶毒。刘表明知黄祖性急,却要将他往那里推,让干柴去碰烈火,却是存心要让祢衡难堪了。

看来曹操也仅是人不是神,容人之心也待商榷。但他从人的角度也如此做也算是可以了。

看了这段就想,文人的才能与这个社会到底是何种作用?曹操杀杨修,并不重用孔融,排斥祢衡,但对身边谋事重用备至,我们这个社会最需要的是何种人物呢?

我对文中本书王洪先生的序中这句话咀嚼再咀嚼,想必孔子先生再世,对曹操会是极之不屑的。但以魏代汉之事,如以今人眼光来看,汉室气数已尽,新兴王朝兴趣,正是历史兴替之正道,有何不可?而曹操的思想策略方面正是对正统迂腐官方儒学的一种冲击。正是这种"唯才是举"的精神,这种"周公吐哺"思贤若渴的精神战胜了吴蜀的重要原因之一。曹操的谋略手段,不但可做为商海博战取胜的法宝,对现今位高者有何意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