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王庙焰花

小编: 李福涛

龙王庙村,地处乐亭县城北二华里。整个村庄房屋整洁,房前屋后绿树成荫,街道路面光亮如镜,排排路灯齐如列兵,是今日远近闻名的文明生态村。当年焰花曾给该村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如今处处零落的焰花作坊也已不再。村里人每每提及自己的先人曾用一双巧手制作出极具北方韵味的龙王庙焰花,将中国焰花推向一种极致这段往事,既自豪又颇多感慨。

乐亭龙王庙焰花以其细腻的表现手法有别于麻石焰花的粗线格调。据《乐亭县文化志》记载,龙王庙焰花借用戏剧的一些说法,称每一个小情节为一出儿,每次演出需连出演放,表现出一个完整的戏剧情节。制作时,工匠们预先用不同药品在纸质托盘上摆出节目中人物、动物或家什等造型,而后分别放入直径二三米的盒中,再把火药放入薄油纸捻成药捻儿作为引线,根据情节需要,按不同角度和层次拴结,以便使火药从各个角度、分层次燃烧,有序地展现出各式各样栩栩如生的形象。每一个盒子可装一个出子,一夜往往要演出十几个出子,如果用手工操作,难免要遇到危险和麻烦,这就需要预先将这些出子用药捻儿按情节先后将其连接在一起。一出儿演毕,第一个盒子随着“砰”地一响便自动脱落,第二个盒子借助火药的推力也随之悬升至台中央,自然地接续燃演。为增强艺术效果,使情节让人更明晰,较复杂的出子往往还要配上专门人员解说和吟唱。

乐亭龙王庙当年所产的焰花出子,至今人们尚能说出名字的有“步步高升”、“鱼龙变化”、“鲤鱼跳龙门”和“大劈棺”等。

“步步高升”出子,昔日一般燃用于达官之家的升迁庆典。工匠们用竹蔑做成一节比一节细的塔体骨架,再用白纸糊面儿。塔身每一节内都安置一节蜡烛,以增强燃放亮度。燃放前,先将几十节塔身部件一层层套叠,再悬于十余米高的木架顶端。燃放时,只听得“噗”地一声,节节塔身纷纷坠落,你正一愣神,几十支蜡烛同时点燃,顿时周围亮如白昼,十几米高的佛塔也于瞬间成形。

“鱼龙变化”和“鲤鱼跳龙门”均属庆吉祥的出子,时常在民间燃演。前一出燃放初始,便见一条红鳞鲤鱼在水中摇头摆尾,悠闲自在地游弋。随着一道光焰闪过,鲤鱼则骤然间变成了挺角伸爪、圆眼如灯的巨龙,腾空而起。今日江中鲤,它日闹海龙,暗合观者财运亨通、事业发达之意。更令人称道的是“鲤鱼跳龙门”。燃放伊始,滚滚巨浪由远而近飞速而至,一会儿,大浪之中突然浮现出两扇大门。只见大门两旁柱刻缠绕金龙,楣饰雕镂翠花。观者正欲细看之际,又有一红鳞大鲤鱼跃出水面,跳过龙门,悠然在水中游走。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恐为一师之作。

“大劈棺”一出是僧道之徒以驱邪为幌子骗人的工具,虽然富有迷信宣教色彩,但仅就其艺术性仍值得一提。此出始燃时,一仙人手捋长髯慢慢走向观者。这时解说人登场配合,高喊:“恶鬼,哪里走!”话音未落,便见仙人亮出利斧,上下挥舞。接着,闪出一座大坟,大仙一脚踩下,只听“砰”地一声,坟墓顷刻碎裂两半,一口红漆棺材随之映入人们眼帘。大仙举利斧猛劈,棺材喀嚓四分五裂。棺中尸体一跃而出,似欲流窜人间再行作孽,大仙手急眼快上去一斧,将此妖魔身首异处。解说人宣布厉鬼已除,闹鬼之家从此可享安宁。演出情节惊怵,令人心惊肉跳,据说在当时曾被列为“少儿不宜”类神秘作品。

龙王庙焰花不但讲究情节完整,更注重细节上的逼真。如“葡萄架”出子。燃放初始,一架枝繁叶茂的葡萄秧缠绕于架上,一会儿便长出一挂儿挂儿绿色的葡萄珠儿,葡萄转眼间又由绿变紫直至变紫黑。粒粒葡萄溜溜圆,水灵灵,叫人垂涎。葡萄成熟的过程哪怕是一个极细微的变化也表现得极其精确到位,观者不得不叹服工匠们技艺的高超和精湛。

清未民初,龙王庙村承袭这一绝技的只剩下“焰花大师”张好林、张彩屏、卢瑞征、刘馨阁四人,但当时已没有人可染指传统大戏了。繁花落尽寻落花,但仅凭这些零碎的记载,就足可窥见当时这村焰花制作技艺奇绝之一斑。

时至今日,在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冲突中,盛极一时的龙王庙焰花已如流云飞逝,一去不再。

该村村民肖老汉说:“国家明令禁止焰花生产,自然有他的道理。用焰花表演戏目:一是造价高,一个出子往往需要浪费十几斤到几十斤的各种炸药;二是危险大,在焰花制作和燃放中,经常会造成人员伤亡;三是污染严重,一次燃放几天后空气中还有火药味儿。”“什么是进步?该淘汰的就得淘汰,这就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