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河的现状

小编: 刘雄英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到752443平方公里生于10万年以前,源头在青海巴颜喀喇山,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千百年来,黄河哺育着炎黄中华儿女,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认作民族的摇篮,称为“母亲河”。

可是,黄河的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因水土流失,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是中国世界纪录协会确定的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浑浊即有“浊河”之称。公元1世纪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

唐宋以后泥沙有增无减。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约束,时久形成悬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轻则漫口决溢,重则河道改徙。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下游决口泛滥1593次,河道因泛滥大改道共26次,决口一千多次。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

近几十年来,黄河的河床淤积严重,行洪能力急剧降低,“悬河”形势加剧,防洪水位逐年抬高。1950~1998年,高村、孙口、艾山、泺口、利津5个水文站3000立方米每秒流量时水位分别抬高了3。94米、4。18米、3。72米、3。90米、2。70米。尤其是1987年以来,黄河来水量较小,主河槽淤积进一步加剧,1987~1997年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平均每年淤高0。12~0。16米,平槽流量由6000立方米每秒左右降为3000立方米每秒左右,二级悬河的不利局面进一步加剧,即便是中常洪水也可能发生滚河、斜河和顺堤行洪,威胁堤防安全。

中国对黄河的管理的传统模式可以概括为:黄河的管理主要着眼于人类安全与经济;在管理措施中主要着眼于水利工程;在水利工程中主要着眼于坝、库建设。这一模式固然有着其历史合理性。但根据黄河的及流域的现时水资源、生态、经济、社会状况,根据对黄河的现代需求,根据上述伦理框架,这一传统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忽视了黄河的生态,黄河文化;第二,由于偏重工程,轻视制度,偏重坝库,轻视其它工程措施,因而未能更为有效地提高水资源质量和利用效率,扩展水资源的服务功能,改善水经济收益分配的公正性。

2008年11月以来,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不足10毫米,其中上游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少四至七成,中游的陕西、山西省偏少七成左右,陕西省局部地区偏少九成,黄河下游地区偏少五至八成。黄河流域165个雨量站点中有18个站降水量偏枯程度超过50年一遇,占雨量站总数的11%;有30个站降水量偏枯程度超过30年一遇,占雨量站总数的18%。我的中下游大部分地区连续无降雨日数达60天以上,局部地区达100天以上。

虽然我国已经加大治理力度,但对黄河来说,这是微不足道的。我国要想让黄河真正好起来,就要让水土不流失,黄沙进不来才行!